天辰娱乐平台|李村现象
天辰注册报道:
《翻砂厂》 袁运甫 作
《房东家》 吴冠中 作
《歇》 何镇强 作
《石榴》 吴冠中 作
一
李村为何让艺术家们如此牵挂?在那个特殊时期,他们为什么画出了这么一大批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精品?
我是无意中走进李村这座创作富矿的。李村是千年古镇,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东北部, 西依太行山,东临滹沱河,距河北省会石家庄18公里。境内道路四通八达,是北上京津、西入山西的交通要塞。2014年5月,上级分配了革命老区重点村帮扶任务,我供职的石家庄市文联帮扶对象是鹿泉区李村镇张堡村,时间为3年,我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,也想借此机会深入生活。
我到村里报到那天,镇党委书记梁子杰早在村委会门口迎候,我原以为他只是礼节性地见个面就走,没想到他竟然陪了一上午。我在村里召开座谈会,听老党员们讲述张堡村的革命历史,他安静地坐在一边,手里拿本杂志翻着,一副决不干扰我工作的样子。座谈会结束,梁子杰顿时活跃起来,他兴致勃勃给我讲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在李村的故事,讲吴冠中在李村开创的“粪筐画派”,讲这位艺术大师靠画画治愈的肝炎,讲师生们与房东40多年的亲密交往,还送我一本他们编印的《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》画册。
从梁子杰的介绍中我了解到,1970年5月,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师生按照上级指示,整体下放到驻扎在获鹿县(现为石家庄市鹿泉区)的部队农场接受军管再教育,在这里度过了3年时光,师生们按照部队编制分为两个连,分别住在李村和小壁村,学生连白天在滹沱河畔的大沙滩开荒种菜,种水稻,搞养殖,晚上三五成群住在老百姓家的土炕上。天辰注册
这些高等学府的师生,被动地来到陌生的农村,却实实在在体验了生活,当他们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走进广袤的田野,才发现看似平淡的土地上,蕴藏着那么多丰富的创作资源。他们用艺术家的敏锐目光,观察着路边的小草如何偷偷地发芽,沟畔的野菊如何悄悄地开花,村口的小树何时伸枝展叶,院里的石榴何时结出果实……
来自生活的深度体验和大自然的淳朴美,点燃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。在不允许画画的日子里,他们就地取材,自制画架、画箱、画布,在田间地头,在老乡家的房顶上,在村口的池塘边,在炎热的庄稼地,创作出一批承载着艺术梦想,传递着美的信仰,感知着人间温暖,彰显着沃野芬芳的优秀成果。吴冠中是其中的优秀代表,他的“粪筐画派”系列作品,不仅是国际国内艺术界一致公认的精品佳作,也成了海内外收藏家以天价抢购的传世之宝。
40多年过去了,当年在李村住过的师生好多成了著名艺术家,有的走上了艺术院校的领导岗位,不管这些“风筝”飞得多高多远,他们与李村这条线始终没有割断,黄国强、陶如让等不少人还与房东保持着密切联系,像亲戚一样代代延续着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。天辰注册
梁子杰的热情推介,最终目的,是想趁我在张堡村做帮扶工作的机会,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在李村的故事写本书,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。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创意,但要把这段沉寂了40多年的历史挖掘出来写成书,并不是一件容易事,我没敢贸然答应,只说先考虑考虑。
夜深人静,我躺在农家屋里的床上,凝望窗外如水的月光,听着葡萄架上蝈蝈时断时续的鸣叫,回味着白天梁子杰讲述的故事,久久难以入睡。干脆打开灯,拿出《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》画册欣赏。
这本画册的封面是吴冠中的水墨画《石榴》,一株苍劲的石榴树,用并不挺拔的躯干托举着挂满枝头的累累果实。籽粒饱满的大石榴,以无法压抑的内力冲破外表的束缚,向人们袒露出珍珠般的内心,表达出生命之充实与无限。石榴树掩映下,一座座小平房错落有致,淡黄色的房顶,与灰砖白墙黑门搭配在一起,给人以静谧温馨的感觉,这是他们在李村住过3年的房东家。画面下方题诗一首《忆李村》:“假日偷闲调丹青,背粪筐,当画箱,村前村后画高粱。老乡家,石榴花,石榴结果再开花,安度春秋莫想家。终有一日人散尽,各奔前程,天南地北忆李村。”天辰注册
这首诗和画配在一起,浑然一体,是中央工艺美院师生在李村生活的缩影。画册内收入吴冠中、祝大年、袁运甫、常沙娜以李村为题材创作的一批艺术精品。他们当时都是中央工艺美院的老师,每个人的画作各具特色,生动地再现了李村当年的历史风貌、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。这批在李村孕育的作品,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地域特色,火红的高粱,雪白的棉花,碧绿的冬瓜,金黄的麦田,硕果累累的红枣树,热热闹闹的猪市,古老的辘轳井,质朴的土豆花、花生花……
品读这些作品,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炽热的感情,甚至能从中听到艺术家们的心跳和呼吸。画册前言中引用了吴冠中90年代重访李村后写的一篇文章,其中有这样几句话:“我格外怀念李村,怀念李村的父老乡亲,李村的野草闲花。最近到太行山写生,特意绕道李村,去寻找20年前的回忆。”
李村为何让艺术家们如此牵挂?在那个特殊时期,他们为什么画出了这么一大批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精品?这让我产生了挖掘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。
二
吴冠中背着粪筐到地里作画,高高的背把正好当画架,筐里边放颜料盒、画笔,在粪筐上他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,同学们戏称他为“粪筐画家”。天辰注册
我坐在吴冠中房东家的土炕上,和陈吉堂聊天的空隙,隔窗向外张望,总觉得院里好像缺了点什么,仔细观察,才发现是少了吴冠中《房东家》画面中那棵繁花似火生机勃勃的大石榴树。我问陈吉堂:“你家院里那棵大石榴树呢?”他说:“哪儿来的大石榴树啊?”我指着《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》画册中的图片给他看。陈吉堂嘿嘿笑着说:“这是老吴给搬过来的。”
李村石榴树很多,几乎家家都有,五月榴花盛开的季节,灰墙灰房顶的村庄像朴素的姑娘头上插满了红花,顿时添了几分姿色。吴冠中喜欢这灰调子中的火红,在他眼里,农家院里的石榴花比北京公园里供游人观赏的牡丹更亲切。嫣红的石榴花不管是否有人欣赏,都会像火焰一般轰轰烈烈绽放,向大自然展示着青春的靓丽,为孕育丰硕果实做着准备。
吴冠中对石榴花情有独钟,但这些石榴树很难入画。不知是何原因,李村的石榴树大都种在墙角,虽有几簇火红的榴花映照在山墙或房檐下,树干却往往半掩于烂砖破瓦或杂物堆里,像一个衣衫褴褛的窈窕淑女,忍辱负重地蜷缩在阴暗的角落,婀娜多姿的身段和娇美的容颜被忽视。吴冠中为她们感到委屈和不平,他想让石榴树堂堂正正矗立在大庭广众之下,让更多人欣赏到石榴花的美丽和热烈,于是采集全村石榴树的优势,画出一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石榴树,安排到房东家院子正中央。红花绿叶的团状石榴树与黑、白、灰组合的长方形房屋形成强烈对比,给人很强的震撼力。天辰注册
吴冠中画完这幅画很满意,摆在院里,让来串门的大娘大嫂们给提意见。大家先是一阵赞美,接着开始问这是画的谁家?吴冠中笑而不答,让她们猜猜看,大家猜了十多家也没猜到,吴冠中呵呵笑着告诉大家:“画的就是我这房东家!”
李村人都知道,吴冠中个性很强,画画的时候不吃不喝谁也不理,一旦把画完成,马上像换了个人似的,跟大家又说又笑,招呼左邻右舍来提意见,开始村里人不好意思,后来看他态度虔诚,就有啥说啥。他在群众的议论声中不断改进,画得越来越好。
吴冠中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,刚到李村时,看到地形比较单调平淡,不易找到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。时间长了,尤其是与这里的乡亲们产生感情之后,蓦然发现,看似平淡的李村,原来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可以入画。土墙泥屋造型简朴,色调和谐,春天到了,洁白的梨花,红色的桃花,把朴素的村庄装点得姹紫嫣红,燕子飞来,匆忙衔泥在屋檐下垒窝。吴冠中在李村的土地上找到了生活之趣,发现了自然之美,这种美给了他力量,也让他的心情豁然开朗。天辰注册
1972年,部队管理终于有了松动,星期天可以画画了。吴冠中很兴奋,马上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。他是画油画的,需要画布、画框,这些东西在村里买不到,也无法制作,他急得满村转。有一天,他终于在李村的小卖店发现了一种小黑板,是用马粪纸压成的,很轻,价格也便宜,一块多钱一张,这本是在田间地头写通知或写语录用的,吴冠中一下买了几十张,在上面刷层胶就能替代画布了。画布有了替代品,画架怎么办?他发现房东家的粪筐很有特色,这种用荆条编制的粪筐,一侧的背把大多是用剥了皮的小树干经加热弯成的,光滑、坚实、耐用,名为粪筐,并不是背粪专用,老乡们下地干活,孩子们上学,总习惯挎着这种筐,拾柴、打草、捡麦穗、装菜都能用。
吴冠中背着粪筐到地里作画,高高的背把正好当画架,筐里边放颜料盒、画笔,在粪筐上他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,同学们戏称他为“粪筐画家”。好多师生觉得这办法不错,纷纷跟着学,星期天各自背着粪筐寻找庄稼地写生,这成了李村当时最具特色的景象。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,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粪筐画派”。
陈吉堂告诉我,他亲眼见过吴冠中画高粱,中午地里闷热闷热的,吴冠中在地头上依着粪筐作画,汗水把背心湿透了,紧贴在身上,蚊子在他的胳膊腿上咬出好多疙瘩,他好像啥也感觉不到,只是不停地画。天辰注册
河北李村的盛夏像火烤一样炙热,中午的气温高逾40℃,生鸡蛋放在阳光下都能烤熟。吴冠中穿着背心、短裤,在田野里依着粪筐一画就是一整天,中间不吃不喝不休息。他全身心融入到了意境之中,甚至觉得自己也成了田野中的一株高粱。从高粱种子在土壤发芽,到破土而出展叶吐穗,直至成熟衰老的过程,悟出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暂,不管在任何情况下,都不能虚度光阴,而应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人类留下有价值的东西。此时,他根本不可能研究什么笔墨技法,笔墨只是随着他炽热的情感自由挥洒,那红彤彤的高粱,在他眼里是鲜红的旗帜,是燃烧的火焰,引领着他的精神向艺术高峰冲刺。
天辰娱乐平台登录:www.tcptzc.com
吴冠中自幼崇拜梵高,当年义无反顾从法国回来,立志要做中国的梵高,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机会,李村为他提供了实现梵高精神的平台,在麦浪滚滚的金黄田野,在烈日炎炎的高粱地,在蒸笼一般湿漉漉的绿色瓜园,在无边无际的洁白棉田……吴冠中脚踩滚烫的大地,终于感受到了梵高内心熊熊燃烧的烈焰。他的五脏六腑被烈焰映照,每个毛细血管的血都在沸腾,他的躯体在燃烧中升腾,如凤凰涅槃般绚丽!没有病痛的折磨,没有疲惫和饥渴,眼前只有火焰映衬出的壮丽画卷,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感让他彻底陶醉了。他拼命地画,不让自己停下来,他在疯狂作画中,多年久治不愈的肝炎竟然不治而愈。天辰注册
李村是吴冠中创作上的一个高峰,也是他“风筝不断线”理论的具体实践。他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过:“我珍视自己在粪筐上画出在黑板上的作品,那种气质、气氛,是巴黎市中大师们所没有的,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。朝朝暮暮,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,拥抱着母亲,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!”
三
在村里一住就是3年,跟每棵树、每片庄稼地都有了很深的感情,整天和老百姓朝夕相处,像亲人一样亲近。
在李村诞生的“粪筐画派”中,除吴冠中先生之外,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袁运甫。去北京采访之前,就听说他身体不太好,家属一般不让外人打扰,得知是了解在李村的事,才允许我们去见面的。
走进袁运甫先生的家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显要位置挂着的两幅水粉画,《翻砂厂》《小学生们》,两幅作品均是1972年在李村画的,由此也可看出主人对李村的感情。
袁先生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:“你是李村的?” 他的夫人钱月华告诉我,他最近脑子有些迟钝,好多事都记不起来了。但说到李村,袁先生表情立刻生动起来,他满面笑容说道:“李村是个好地方,我去过河北不少地方,只有李村印象最深。”我问为什么?他说:“在李村住的时间长,老百姓对我们好,风土人情淳朴。李村也是我创作上的丰收期。”天辰注册
他翻开一本厚厚的画册给我看,李村的作品占了主要篇幅,我看这些作品大都创作于1972年,便问:“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怎么创作出这么多作品?”
他脱口而出:“生活,是生活积累的爆发!这批作品是真正体验生活后画出来的,在村里一住就是3年,跟每棵树、每片庄稼地都有了很深的感情,整天和老百姓朝夕相处,像亲人一样亲近。经历了这个过程,画出来的作品感情在里边,和单纯写生是不一样的。不单是我有这种感受,吴冠中先生,还有其他人都是这样的,李村这批画是用真情画出来的,和老乡的感情,和生活的感情,都渗透在作品里了。这批作品留下了当时的印痕,也是我们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。特别是像我们这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,在农村生活中发现了新大陆,几乎每天都有新变化,就连路边的小花小草也是一天一个样子,有画不完的新鲜素材。李村3年,对我们后半生的艺术实践是大有好处的。”天辰注册
我在《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》画册中看到过袁运甫先生的《翻砂厂》《染坊》,曾就此事在李村走访,大多数人都没有印象。要不是袁先生用真实生动的画面记录下这段历史,后人永远不会知道,李村的村办企业、手工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曾发挥的基础性作用。谈到村里的染坊,袁先生像是又回到了那个年代,他说,李村的染坊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,当从不同染缸里取出的藏蓝、毛蓝、红色、绿色和黑色布幔,一条条悬挂在院子里高低不等的线杆上时,这些不同颜色的家织粗布所形成的韵律,就像一个优秀指挥家的指挥棒在空中留下的一道道印记。生活和艺术就是这么和谐地混杂在一起,无论生活多么贫穷,环境多么恶劣,这些美都不会消失。美从来不会嫌贫爱富,只要我们爱生活,美就无处不在!”
给袁运甫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还有李村的女人们:“李村的女人们特别勤快,从来不知道累,她们爱美、爱干净,家家户户收拾的利利索索,锅碗瓢盆,锅盖灶台,每天擦拭得干干净净。遇到好天气,就忙着洗衣服、拆洗被褥,洗好的红花被面、白被里,各色衣物晾晒在院子里,在阳光照耀下,鲜艳的色彩让人觉得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,时而清脆,时而婉约,时而沉积。还有那些白公鸡、花母鸡,迈着悠闲的步子,在和煦的清风中满院子啄食,似乎在轻轻弹奏音乐,太美了,那是一种温馨之美、祥和之美,这种美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现,要是在画室,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么美的画面。农民生活虽然简朴,并不缺少对美的渴望。这一点,我们艺术家应该向农民学习,他们对美的追求如此单纯直率,真实天然。”天辰注册
袁运甫思维的清晰,逻辑的缜密,语言的敏捷,让我丝毫感觉不到他的记忆力有衰退的迹象。见他谈兴正浓,也想借这个机会,请他谈谈其他艺术创作方面的问题。谁知提到别的话题时,他像遇到绝缘体,没有任何反应,只是低头看李村的画作。钱月华老师和儿子在一边提示几次,他仍然不吭声,过了好一会儿,终于开口了,说的还是李村的事:“李村有非常好的建制,每个方面都有龙头,村里组织系统很健全,交通也很方便,村民与外界接触较多,思想比较开放。我们房东家的院子很大,房子是砖瓦结构的,外边有一个小院子,是个小花园,有果木树,每年都开花结果,很美。师生们都喜欢画我们房东家的院子,吴冠中先生也画过。我们离开的时候,老乡们都去送行,他们没有过多客气话,聚集在院子里守着我们,从他们的眼神中,能体会到那种特别真诚的感情,他们舍不得我们离开,我们也舍不得他们……”
袁运甫说这话时很动感情,再问别的,还是这段话,像复读机一样准确。钱月华老师暗示我,他需要休息了。天辰注册
我后悔刚开始没让他写下留言,这种状态,不知是否还能完成我采访的最后环节。我试探着问:“袁先生,能写一句您对李村感受最深的话吗?”
他没有吭声,静静地坐着。我以为他不写了,正想收起留言簿,他突然拿起笔,很潇洒地写道:“河北李村是艺术的宝库,那里有无穷的能够满足艺术实践的素材。” 这句话一气呵成,像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。太精彩了!我们一起为他鼓掌,他抬头看着我笑了,笑得很开心。看来,他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李村。
四
没有在李村这段经历,没有和老百姓的感情,这批小画也不存在。
我在何镇强先生家见到一本精致的《何镇强小画集》,里面近200幅作品,全是李村的速写。说是小画,真是名副其实,每幅只有巴掌大小,堪称“袖珍”作品。我很好奇,怎么会在这么小的纸上画画呢?
谈到这个话题,黄德龄从书房找出一个油漆斑驳的小盒子。这是个用香烟盒改装的颜料盒,盒子不大,功能齐全,打开盒盖,里边是用硬塑料制作的双层盒,上层一个个小格子装各色颜料,下层分为两个隔断,装上水,用两个盘尼西林针剂的皮塞封口,调颜料时把两个皮塞打开,一边沾水,另一边用来洗笔。画笔截短放在上层颜料一侧,盒盖里边放上裁好的绘画纸。画画时打开,盒盖就是画桌,所用东西一应俱全。不用时合上盖子,装在制服衣兜正合适,还不容易被人发现。天辰注册
这个颜料盒,是特殊时期黄德龄亲手设计制作、送给丈夫的礼物。她是建筑室内设计师,这个“宝盒”设计之精巧,制作之精致、携带之方便、用途之广泛,真是无与伦比。何镇强充满感激地说:“没有这个颜料盒,也就没有我这批小画。40多年过去了,这个颜料盒像传家宝一样在我家珍藏着。”
中央工艺美院师生刚到李村时,是不许画画的。黄德龄精心制作的这个颜料盒,为何镇强提供了方便。早上起床号之前,晚上收工之后,田间地头休息的空隙,他充分利用这些零星时间,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生活,捕捉大自然瞬息万变的色彩与景色。阳光、土地、蓝天、白云、树木、庄稼,在田间劳作的农民……
大自然的美景,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,他随时取出装在衣兜里的小画盒,以“快”速写的本领,在裁好的小纸片上速速点染,一蹴而就,真实地记录下李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劳动场面,描绘出生活的本真和大自然的壮美。
画小画成了何镇强每天必做的功课,也成了他最大的乐趣。这个小小颜料盒装在衣兜里,就像爱人陪在身边,让他倍感温暖,也给了他极大的鼓励。想到在中央工艺美院上学时和黄德龄一起参与首都“十大建筑”那种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,更觉得不能虚度时光。天辰注册
农村虽然苦,生活条件差,何镇强觉得能接触大自然,亲近大自然,也是难得的机遇。扬场、耙地、播种、收割、驾辕拉车,这些农活过去他从来没接触过,在亲身体验中,有了深切感受,就能迸发出创作活力,信手拈来,生动形象。清晨出早操之前,傍晚收工之后,随时打开小盒子画上几笔。《我在车上运花柴》就是他坐在拉着棉花柴的车上画的,《难忘的李村》《拉肥》《一路挑水一路歌》是在田间地头画的,这些作品要不是亲临其境,是无论如何想不出来的。
有了精神寄托,日子过得很快,小画越画越上瘾。在何镇强眼里,农村的创作素材太丰富了,春夏秋冬,大自然变化多端,处处都是可入画的美景,有时一天能画两三张。看着越积累越多的小画,他激动不已,给远在河南下乡的爱人写信,汇报“小宝盒”给他带来的丰硕成果,述说大自然给予的丰厚馈赠,让黄德龄和他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。
何镇强是个小班长,每天早晨出早操的集合号吹响之后,要带着大家一起跑步。这支队伍中有六七十岁的老教授,也有身体虚弱的女同事。他作为领跑者,不能跑得太快,否则后边的人就会掉队,这给他提供了观察生活的机会。他一边慢跑,一边仔细观察,看太阳不同季节如何起落,树叶不同气温下的形态,大地春夏秋冬的景色,各种自然环境的悄然变化,这些画面虽简单,内容却很丰富。这些景象像电影镜头一样摄入脑海,一有空闲马上打开“小宝盒”,快速把观察到的场景画下来。师生们看他如此辛苦,还乐在其中,给他取了个外号叫“何扒子”。天辰注册
到1972年冬天,何镇强的小画已积累了200多张,此时,他接到外交部的调令,和几位画家一起回北京参加一个项目的室内陈列创作设计,就是用了在李村画的这些小画作素材。
1980年,在法国巴黎蓬皮杜文艺艺术中心邀请展中,何镇强用在李村住过的农家院和房屋为素材设计的方案一举中标,这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第一次走出国门,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农村的建筑风貌。在巴黎,何镇强在亲手布置设计农村居住环境的中国农村居室内,举行了中国建筑生活环境展览会的记者招待会。李村的土炕、炕席、栅栏门,都是用1:1的尺寸制作的,等于把李村的农家院复制到了巴黎。这种朴实的中国味道打动了西方观众。记者们坐在“李村”的土炕上,抚摸着用芦苇编制的炕席,听何镇强讲述中国的故事,从而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农村。当他们听何镇强说曾在这土炕上睡过两年多的时间,激动得嗷嗷大叫,恨不得马上到李村来看看,亲自体验一下在这种土炕上安睡的滋味。这个展览会轰动了整个欧洲,对世界影响也很大,这是何镇强没有想到的。天辰注册
我问何镇强先生:“展览会大获成功之时,您想到的是什么?”
他毫不迟疑地说:“我爱人德龄啊,没有她制作的颜料盒,就没有李村这批小画。没有这些鲜活的素材,我也设计不出别具一格的农村居室方案。方案不能中标,这个展览会就无从谈起。当然,要没有在李村这段经历,没有和老百姓的感情,这批小画也不存在。”
这真是天道酬勤。当初,何镇强画这些小画,只是想真实地记录一下在农村的生活,给自个留点岁月的记忆,没想到,这批小画会成为他后半生宝贵的财富。80年代中期,何镇强被清华大学建筑系聘请为客座教授,他给研究生讲课时,就是用李村这200多张小画中的精品作范例。这些小画把学生们带到了河北李村,让他们看到了课堂上看不到的东西,给学生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美国、瑞士等国家的研究生,也是通过李村这批小画认识了中国农村。他的学生们又用这些小画去教育下一代学生,这种代代传承的影响是久远的,也是无穷的。
中央工艺美院师生们在李村创作的这一大批作品,是时代的记忆,也是不可复制的艺术精品,记载了特殊时期艺术家们与生活、与土地、与人民密切接触的点点滴滴。大自然馈赠的美是质朴的、明朗的、永恒的,带着泥土的厚重和艺术的芳香,能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和开阔的胸怀,也会给每个有民族自信心的中国人以骨气和底气。天辰注册
为创作长篇纪实文学《沃野寻芳——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》,我在两年多的时间,走访了不少当年的师生和李村百姓,每次采访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老百姓对师生们念念不忘,师生们对李村刻骨铭心,大家相互回忆,相互惦念,在相互感恩中,传承着可贵的真善美。这种真挚感情让我深受感动,也让我对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天辰平台注册:www.tcptzc.com
上一篇:天辰注册|白茹云的唐诗宋词
下一篇:天辰平台登录|河长纪事